作者: 王婷 石佳
2月22日15时53分,新加坡代表团乘坐的SQ809航班从首都机场起飞,标志着冬奥集中离港航班高峰保障顺利落下帷幕。从2月18日16时接到将3号航站楼作为冬奥出港保障专区的通知,到2月20日凌晨全部完成相关信息改造,这与时间赛跑的32小时对首都机场131位信息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闻讯而动,快速响应
“最新消息:3号航站楼将全部用于冬奥航班集中出港航班保障,国内航班都转走”。2月18日下午,首都机场信息科技部收到这样一条紧急通知。至此,“转场”成为大家交流的高频词语。17时,信息科技部立即成立冬奥出港保障专项工作组,召开紧急工作会议,研究部署T3国内航班转场相关事宜,明确本次航班转场工作目标、责任、分工及具体内容。仅3个半小时后,《T3国内航班转场信息系统工作方案》和《T3国内航班转场信息系统保障工作计划》相继“出炉”,梳理出了包含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的11类32项具体工作任务,成为指导各项工作开展的总依据。
从接到信息到全员动员,首都机场信息人积极响应、全面分析、准确部署,从系统安全、业务连续、疫情防控等方面,将保障措施细化到点,把工作任务明确到人。各模块接到任务部署后,立即开展相关调整工作,确保航班转场工作按计划落实到位。
2月19日凌晨,首都机场信息科技部ITC值班室灯火通明。从统筹协调到一线保障,信息人上下同心,只为一个共同目标:确保冬奥航班顺畅离港。
争分夺秒,通力配合
本次转场共涉及集成、离港、安检、航显、资源分配等10余个核心系统,配置调整近百项。要进行国内、国际流程的相互切换,系统间的规则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影响旅客出港流程的环节。各系统管理员在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就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保障任务紧急、操作复杂零散、沟通单位众多,面对一系列难题,大家临危不乱,凭借着丰富的保障工作经验,有序开展系统评估与工作对接,形成根据启用时间倒排的《运行信息系统工作确认单》,将所涉及系统的工作完成时间细化到分钟、责任到个人。每一个系统小到终端调试,大到规则配置,从开始到结束,操作步骤环环相扣、清晰明了。除了本场,三地冬奥村的信息工作也是保障任务的重中之重。为加强冬奥村OAP(离港系统值机柜台前移)业务保障,首都机场在原有2人驻场保障的基础上,又增派6人前往支持,有效提高了现场的保障能力。
在得知现场网络交换机无法满足需求时,2名网络系统管理员立即带着12台设备奔赴现场,并在短短4小时内完成网络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为后续各系统的调整打好基础。像这样与时间赛跑的场景比比皆是,信息人没有被压力打垮,心中的使命感却一点点在发芽,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专注地忙碌着。正是这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把一个个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
现场保障,万无一失
2月21日凌晨,涉奥旅客和行李陆续抵达首都机场,首都机场组建专区保障现场指挥小组进入T3专区参与现场保障工作。ITC值班室内,值班经理统筹指挥,密切跟踪专区保障与现场故障处置进展。通过这种“前端直接保障、后台全员支持”的保障模式,确保全流程保障到位,每一项任务、每一次报修都能够第一时间响应与处置。
2月21日~22日,首都机场信息人共参与了85班涉奥航班的保障工作。开航前确认数据信息和应急预案,航班办理过程中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状态,100%确保每一个流程的顺利进行……圆满完成冬奥航班集中离港高峰信息系统综合保障工作。
随着各国代表团的陆续离港,北京2022年冬奥会航班保障工作圆满落幕。这个时候,再看看首都机场信息人的保障队伍,有熟悉的部门同事,有相对陌生的合作伙伴;有经验丰富的老战士,有初入职场的新力量,更有刚领结婚证就穿上防护服的“青年骨干”。随着一声号令,上百人的队伍全部集结到位,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双奥机场”的信息人再度为世界各国运动健儿、涉奥人员提供了一场便捷、高效、温暖的奥运之旅,凝聚着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续写着无与伦比的首都机场信息精神,更传承着无法磨灭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团结协作、使命必达”企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