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潇婷、陈娜
今年夏季,北京地区降雨量偏多。高温高湿的天气使首都机场土质区的植物生长迅猛,密实的高草为大量昆虫滋生提供了条件。而大量的昆虫和草籽又成为鸟类的食物来源,因此,首都机场飞行区鸟类活动呈增加态势。
为了避免鸟情给运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首都机场面对恶劣天气、植被长势迅猛、鸟类活动增加等多重考验,及时调整组织管理方案,多措并举应对鸟情。
生态为本,标本兼治
“民以食为天”,鸟类也是如此。首都机场以生态治理为抓手,变“被动”为“主动”,从生物链角度科学制定驱避防治措施。首都机场持续开展土质区草种优化工作,种植生长缓慢、不易生虫、结籽率低、适应性强的野牛草。截至目前,其播种面积共计63.33万平方米,成坪面积约27万平方米,核心区域覆盖率约22%,从“食”的角度降低土质区草坪对鸟类的吸引力。
此前,首都机场创新引进鹰隼,利用猛禽与一般飞鸟的食物链上下游关系,对飞行区内鸟类进行震慑。今年,首都机场将猎鹰驱鸟工作常态化,在天气适宜的情况下,每日出动5只猎鹰驱鸟。同时,首都机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合作,持续开展飞行区内、外环境调研,掌握机场生态圈内鸟情动态、生物种群和环境因素,学习多种鸟类习性,在保证航空安全的基础上,助力“智慧生态型机场”建设。
科技助力,智能高效
首都机场将传统驱鸟手段与新型科学技术相结合,以数据为“引擎”推动驱鸟设备高效化、智能化。首都机场不断丰富鸟情数据库,通过积累大量鸟情观测数据,逐步推进“飞常好鸟情共享平台”小程序建设,将丰富的经验转化为可视化、标准化的数据资料,加强联动,实现共享共治。今年,平台会员人数已增加323人,平台已发布鸟情信息5769条。未来,平台将进一步优化设计,增加数据批量导入、鸟类迁徙情况预警等功能,实现鸟情数据动态共享。
在技术手段方面,首都机场不断优化传统鸟网的架设方法,根据不同季节的鸟情,变换布局和鸟网高度,有效拦截低空鸟类。为了更充分地掌握本场鸟类情况,首都机场探索应用雷达探鸟、视频探鸟等新型技防手段,将其融入首都机场生态治鸟“三级分区(生态区、关注区、核心区)”和“鸟情四级预警处置”机制,结合近距离精准识别和远距离多目标追踪,发挥不同技术优势,实现对鸟群的预警与实时监测,为综合探鸟奠定基础。
夏季专项,重点聚焦
针对今夏鸟类繁殖期数量急剧增长的情况,首都机场飞行区建立鸟情分级巡视网格化分区管理机制,依据航班量动态调整巡驱模式,守牢关键区域,盯住重点时段,高峰时段每条跑道至少两人两车巡查,高峰时段后进行全跑道网格化分区巡查,还安排专人24小时在岗汇总处理信息,发现鸟情动态调整布防措施,协助现场巡查人员开展巡驱工作。
“我们除了在场内进行多时段观测鸟情,还会在机场周边进行巡视,提前了解周边鸟情变化,进行预防性驱鸟。”工作人员介绍说,他们一方面把握夏季鸟类繁殖期前的窗口期,提前在飞行区及周边区域开展驱鸟工作,封堵、转移鸟类巢穴,尤其是飞行区廊桥缝隙、航站楼高架桥下、周边公园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飞行区内草高控制、草坪改良、喷药灭虫等维保工作;另一方面,在7月上旬第一巢幼鸟离巢后,采用手持驱鸟器、拦设鸟网、语音驱鸟设备、人工驱赶等方式进行驱赶,尽可能使鸟类远离飞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