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统计,1/3的过境旅客会根据过境机场的优劣选择中转点。其中,流程是否顺畅、服务是否完善、转机时间是否短暂是旅客在选择中转机场时最为看重的3个因素。
芬兰赫尔辛基机场地处北欧,从航程来看,该机场具有亚欧之间衔接距离最短的天然优势。该机场一直致力于打造亚洲旅客进出欧洲的“首选门户枢纽”,希望成为欧亚之间的快速通道。赫尔辛基机场的基础设施于1952年建成,亟须大规模升级换代。因此,该机场于2014年正式启动了一个为期10年的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0亿欧元,旨在对现有设施进行彻底重建,包括扩建航站楼及配套保障设施、翻新飞行区基础设施,该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夏季完工。
重建完成后,赫尔辛基机场年旅客接待能力将达3000万人次。其航站楼总面积将增加10.3万平方米,较之前增大45%。升级后的赫尔辛基机场还将成为一座多式联运交通枢纽中心,汇集多种交通方式。
在枢纽功能改造过程中,赫尔辛基机场在设计理念、新技术运用及融入当地特色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意义的尝试。
进行“屋顶一体化”设计改造
赫尔辛基机场原有航站楼主体建筑由1号、2号航站楼及中间连廊组成,新航站楼则按照“屋顶一体化”设计理念进行改造,将两座航站楼合并为一座单体建筑。改造完成后,所有服务设施布局在同一座建筑物内,旅客值机、安检和行李提取等各项流程手续可集中办理。这意味着旅客步行距离将缩短,各项服务近在咫尺,旅客办理业务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同时,旅客也无须考虑该去哪一座航站楼乘机,可避免走错航站楼。
实现单一航站楼运营后,抵离赫尔辛基机场的地面交通变得更加便捷。汽车和出租车可以直接开到航站楼入口处,巴士站台和自行车停放区也设计在航站楼入口附近。快轨站和新建的1号、2号停车场建有直达航站楼的电梯通道,即便将车停在其他停车场或接待旅客的短期停车场,距航站楼正门也仅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
应用数字化建模技术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赫尔辛基机场处于不停航状态。因此,既要确保施工安全,又要避免牺牲功能性、降低旅客服务水平,就需要打造一个安全无障碍的环境。
为此,赫尔辛基机场从项目规划之初就引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项目流程规划、设施改造、施工步骤等进行虚拟建模。项目承包商借助Open BIM等建模软件对各个细节进行可靠且详细的可行性研究,确保从设计到建造、运营阶段的整个工作流程更加顺畅。
基于BIM的协作对项目的成功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整个过程中,近200名工程师和建筑设计师对设施的设计进行了数字化建模,承包商使用30种BIM相关软件精心设计了400多个高精度模型。通过数字化建模和各方协作,创建了机场的孪生实体,实现了高效的流程梳理和创新再造。
此外,虚拟出行也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建模,赫尔辛基机场邀请各驻场单位数百名员工提前模拟体验航站楼内的各项设施和流程,并在建设真正开始前提出反馈意见,推动不断改良设施、优化流程细节。赫尔辛基机场最终实现了不停航施工改造,安全、用户体验等各方面与施工得到了妥善协调。
得益于对数字化建模技术的成功应用,赫尔辛基机场改造项目获得了2022年Tekla全球BIM模型竞赛最佳公共设施类别项目和全球最佳BIM项目两个奖项。
积极融入当地元素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改造后的赫尔辛基机场航站楼融入了大量芬兰元素,如天花板采用当地的原木木材,照明装置及旅客服务设施均从当地选材,整体设计风格偏向北欧自然主题,为旅客营造出祥和静谧的独特氛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Aukio中央大厅。作为扩建后的航站楼核心区域,位于南侧指廊与西侧指廊的连接处,旅客安检、商店、餐馆及其他各项服务都围绕其布局,成为进出港旅客的必经之地。
从结构设计、建材选择到氛围营造,Aukio中央大厅充分融入芬兰元素,其从设计伊始即被视为芬兰的展示窗口。Aukio中央大厅主体选用芬兰原木木材装饰,其粗犷的墙壁和天花板结构为后续开展各类活动搭建起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舞台。
大厅的点睛之笔是一个长75米、宽2米的LED显示屏,设计灵感来源于芬兰的原始森林。这一设计独特的显示屏不间断播放极光、秋景、溪流等芬兰自然风光,并配合3D音响营造出的鸟叫、寒风、流水等声感,为旅客带来舒缓、清新的感受,旅客可以沉浸式感受芬兰的四季变化。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