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1日起,首都机场正式入汛,汛期将持续至9月15日。今年汛期,首都机场将迎来自疫情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暑运高峰期,防汛作为机场安全、运行、服务等工作的基础,将对航班保障以及旅客出行产生影响。
与往年相比,首都机场今年防汛保障工作呈现启动早、要求高、责任重的特点。为实现安全度汛目标,首都机场早谋划、早部署,于3月10日发布了《关于做好首都机场2023年防汛准备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防汛准备,从机制完善、设施维护、外部联动等多个方面开展保障工作,尽最大努力确保旅客出行安全顺畅。
砺刀锋:周密保障机制
汛期保障,首先需要完善标准和制度,让防汛工作有据可依。首都机场结合实际保障情况,提前全面、系统地修订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防汛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中各项保障基础资料和数据,并新增机场地区排水标准、排涝标准以及外围河流防洪标准3项防汛工作标准。《手册》还修正了雨水调节池汇水面积、调蓄容量、警戒水位等10余项技术数据,使防汛标准更清楚、执行更容易。同时,首都机场与各防汛保障单位积极对接,于汛期来临前完成本单位管理制度和预警程序的修订工作,并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演练。
其次,在汛期来临前,首都机场还进行了周密的实操准备。4月20日,首都机场针对防汛关键区域,例如公共区3号泵房、飞行区东湖以及3号航站楼APM/行李系统雨水泵房等地点,进行了防汛工作的实地调研。4月28日,首都机场开展了2023年度防汛综合演练,检验了各单位在信息通报、应急抢险、物资调配等方面的能力;5月24日,首都机场防汛指挥部召开2023年度防汛保障工作动员会,防汛总指挥对今年防汛工作进行全面动员、层层部署。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准备工作的开展,首都机场不断强化各单位在汛期极端天气下的联动,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处置效率。
畅通渠:提高疏汛能力
首都机场防汛工作主要靠“技防”,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是必要前提。前期,首都机场对各类水泵、闸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制定了设施设备“生命周期数据统计表”,对全场80个雨水泵房的276个水泵、17个闸门开展生命周期管理。根据统计表,全部设备设施已完成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在汛期期间可正常运行。
此外,首都机场于入汛前已全部完成外围约1.6万延米排水沟渠、辖区约20万延米的雨水沟渠和管涵的清淤工作,并且对航站楼屋面、天窗等易堵塞渗漏部位进行了预防性修补。同时,首都机场还完成了辖区内各物资储备点移动水泵、发电机、沙袋和照明设备等防汛物资的补充及更换工作,确保设备设施处于最佳状态,以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
广携手:提升协同处置
防汛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携手共治。目前,首都机场与顺义区政府已建立了成熟的工作联动机制,顺义区政府成立了首都机场外围排水保障分指挥部,由空港服务中心牵头,联合周边属地乡镇,做好首都机场外围排水工作。当首都机场出现较大汛情时,顺义区政府将从人员、物资、设备,特别是下游泄洪等多方面提供支持,有效助力防汛工作推进。
此外,为持续提升首都机场汛期安全裕度,首都机场于汛前积极对接顺义区水务局和空港服务中心,开展调研检查工作,重点对首都机场东区外围排水河道、主要雨水管涵以及机场东区防汛核心区域进行现场调研和工作研讨。通过现场沟通,并结合近年暴雨天气保障的实际情况,双方再次固化了小中河首闸关闭机制,最大程度提升首都机场地区排水裕度,提高整体防汛保障能力。
今年汛期,首都机场防汛指挥部将持续加强与北京市和顺义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并积极对接顺义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在人员、物资、交通等多方面的应急抢险协助。同时,首都机场还将与北京市防汛办和民航华北气象中心保持密切沟通,做好天气信息通报和保障程序启动工作。
在做好防汛保障工作的同时,首都机场也将根据天气情况,适时调整运行资源,及时启动首都机场运管委、旅促会、安委会和新宣委四大平台的联动机制,做好航班大面积延误情况下的航班处置及旅客服务工作,确保“绝对安全”、做好贴心服务,实现首都机场安全度汛的目标。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刘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