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气球、孔明灯是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而随着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人机更是在大众生活中频频出现。这类具有“低空超低空飞行,飞行速度较慢,不易被雷达发现”等全部或部分特征的航空器和升空物通常被定义为“低慢小”。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物品不仅可能影响航空器的正常飞行,而且有可能对机场运行及航空器飞行安全产生较大威胁,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净空安全是民航运行安全的重要部分。基于对民航安全生命线的维护和捍卫,2022年8月31日,民航局发布《运输机场净空保护管理办法》,为有效解决当前净空保护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提供了有力依据。
一直以来,首都机场立足确保净空安全,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以实现“主动防范”为目标,积极探索“低慢小”升空物全过程科学有效的管控方式,实现了从“看得见”、“看得全”到“摸得着”的净空保护实质性进展。
小步快走从“看得见”到“看得全”。随着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及时准确识别到“低慢小”升空物,已经成为机场在净空防治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综合考虑技术优势和成本因素,结合设备性能和地形特点,首都机场率先在机场周边不同点位架设了多套无线电频谱、光电及雷达设备,确保机场附近净空“看得见”。首都机场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又积极联合首都机场公安局,通过采用专用设备、限时开通权限、安排专人值守等一系列特殊措施,共同推动实现了“低慢小”管控平台净空区内无人机实时报警功能,将净空保护的“视力范围”扩展到面积约1050平方公里的整个机场净空巡视检查区,实现净空巡查“看得全”。
从“看得见”到“看得全”,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背后却是长期探索实践的努力,从探测技术对比分析到科学合理选择点位,再到专用设备、专门措施、专人值守,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为首都机场“低慢小”升空物的有效探测和高效防控处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凝聚合力,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发力。机场净空保护工作事关安全,且整个链条涉及多个单位、部门,技术要求高,协调难度大。想要有效做好净空保护工作,需要这个链条上的每个单位各司其职、精准施策、紧密配合、协同发力。为此,首都机场探索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控工作机制,积极联合无人机管治执法权的公安部门、参与应急处置的政府部门以及对航班进行动态调整的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等多个行业和地方单位,实现了业务链条的职责全覆盖和协同配合的紧密衔接,以强大的联防合力,牢牢守护首都机场净空安全。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夏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