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工作。这不仅是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为推动谱写交通强国建设民航新篇章,作为“中国第一国门”的首都机场以智慧赋能高质量发展,在旅客服务升级上不断挖潜。针对陆侧交通业务提升,首都机场参与了科技部重点专项“超大型空港综合交通高效运行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运用新一代信息化手段,开发了“全面感知、深度融合、科学决策”的综合交通协同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高效、有序的交通管理,全面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城市的交通服务质量。
从无到有:智能感知全覆盖
首都机场的陆侧交通业务具有一定复杂性,既涉及地铁、机场巴士、空港巴士、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集散换乘,也包括跨楼中转、协同调度等需求,交通运行和管理压力较大。为旅客提供顺畅、舒心的出行体验,需要实时了解各渠道的出行需求,从而做好资源实时调度与管理。
随着航空市场逐渐复苏,首都机场的航班量和旅客量不断增加,原有的流量统计方式和综合交通管理手段捉襟见肘。因此,部署一套有效的智能感知平台,实时监测、统计并预测首都机场陆侧交通状态至关重要。
首都机场结合专项课题,在2号航站楼、3号航站楼、快轨、出租车候车区、停车楼、巴士区、进港区等区域设置了44个数据采集点位,实时监测交通、客流密度并适时预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陆侧交通态势感知能力,不仅能够预估旅客排队时长、预测交通运力缺口,还能有效辅助安全、提升服务。
在完善部署的基础上,首都机场持续优化人工智能算法,提高态势感知的精确度和可靠性。经过7个版本的迭代,目前客流密度监测精度已达到98%以上,旅客预计排队时长误差从5分钟缩短到了10秒。准确的旅客流量和排队时间监测预测,将事后处置变为事前干预,进一步提升了出租车调度管理水平,为旅客提供实时出行引导,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资源集约:数据融合促业务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收集和处理是提高业务效率的关键。首都机场综合交通协同运行管理系统作为陆侧交通数据互联互通的大平台,整合了此前分散在多个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数据,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和使用效率。
经过前期梳理和研究,首都机场根据业务需求对系统数据进行了划分,主要包括空侧运行数据(航班及旅客进出港数据)、陆侧运行数据(车辆车位数据、路况数据)、运力数据(出租车、巴士、网约车、快轨)和服务数据(排队时长、出行区域分布及偏好)四大类。在这一框架基础上,综合交通协同运行管理系统从大数据平台、停车引导系统、北京市交委系统、智能停车系统、限时停车系统、网约车系统、出租车排队系统、高德地图等14套内外部系统接入550余个数据项,实现了海量数据在系统平台上的有序集成。
集成数据只是第一步。为了让综合交通协同运行管理系统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真正提升数据实效,首都机场还在LOCC(公共区管理部运行管理模块)、出租车调度站、出租车候车区、网约车区等关键业务点开展调研30余次,收集需求116条,科学设计了25个页面、84个功能点,并融合形成综合交通态势监测界面,有效解决了首都机场陆侧交通业务庞杂、关联部门多、信息系统孤立等问题,极大地提升了首都机场陆侧交通管理效能。
智能预测:“智慧大脑”提效能
根据首都机场目前的陆侧运力调度情况,仅仅依靠准确的实时数据,难以及时补充运力。为旅客提供无缝衔接的“国门到家门”出行体验,更需要2小时及以上路侧运力缺口的准确预测数据,从而真正为运力调度工作打好“提前量”。
为此,首都机场综合交通协同运行管理系统集成并优化了运行控制中心的航班旅客预测算法,形成了12小时周期的进港旅客预测数据,并结合进港航班实际情况,优化形成2小时进港旅客预测数据。根据相关算法得到的系统预测值,精度可达到90%以上。
除此之外,首都机场还联合高校研究所,将天气、节假日等因素纳入分析范围,深入研究出租车运力与乘车旅客流量的变化趋势,开发、部署并优化出租车运力预测及乘车旅客预测算法,实现未来2小时的数据预测,精度可达到80%以上。为加强特殊情况下交通调度与保障,首都机场成立了陆侧交通高效运行专项行动小组,从资源整合、机制优化、环境改善、信息互通、服务提升等方面制订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挖掘和利用综合交通系统研究成果,与北京市交委建立了沟通联动机制。通过共享空侧、陆侧、运力等运行数据,开展现场协调联动,有效缩短交通调度响应时间至分钟级。
未来,首都机场将持续打造以机场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加强规划设计统筹,不断完善综合交通协同运行管理系统功能,优化监测预测算法,进一步提高首都机场交通管理效能,提升旅客换乘效率和出行体验,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