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一年一度的鸟类秋季迁徙已经拉开大幕,今年的鸟类秋季迁徙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达到了高峰期。在鸟类迁徙防控工作中,首都机场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从源头治理、快速响应、科技赋能三个方面发力,持续营造飞行区内外部生态的“比较劣势”,致力于实现飞机与鸟类“共享同一片蓝天”的目标。
源头锁定
实现生态“精细化”治理
源头治理始终是首都机场鸟害防治的第一道屏障。为此,首都机场持续跟踪鸟情信息,全面开展生态环境调研,并据此系统性指导生态环境治理相关工作。
草坪是环境治理的“第一现场”。在草高控制方面,首都机场结合草坪地理位置与生长周期实际,对600万平方米土质区实施网格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区及普通区,通过这样“分级分类”的管理方式,更为精准地制定“定制化”管理策略,努力实现草坪治理精准化、可视化;在虫情控制方面,参考不同时期虫子种类及其成长特性,首都机场邀请北京林业大学专家入场实地调研“开药方”,根据虫情动态调整药剂配方和配比,实现“因虫制宜”与“药到虫除”。积极推进“草-虫”治理精准化,大幅减少迁徙鸟类栖息区域,进一步控制鸟类食物源。
除此之外,首都机场在对围界外环境调研中,识别出西跑道西侧围界外树林易发生迁徙鸟群聚集情况。为消除鸟类聚集隐患,首都机场充分借助野牛草植株低矮、匍匐生长、不产草籽等草种优势,积极推动西跑道西侧大面积种植野牛草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野牛草种植面积约12万平方米,实现西跑道核心区全覆盖,筑牢鸟害防治的第一道生态“防火墙”,有效阻挡西跑道西侧围界外部集群鸟类进入飞行区。
主动出击
实现现场“灵活化”防控
为有效应对鸟类秋季迁徙高峰,首都机场及时启动“4+4”鸟情预警响应机制,实现现场鸟情巡视与多样驱赶手段的紧密结合。“4+4”鸟情预警响应机制是一套标准化鸟情预警处置流程,根据现场观测到的不同数量、类型的鸟类以及预判到的其对运行安全的威胁程度,划分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鸟情风险等级,并对应四级处置措施,形成从鸟情观测到驱赶的闭环处置。在实现区域化联动驱鸟的同时,有效落实责任分级,变被动驱赶为主动巡驱,实现快速联动、高效处置现场鸟情的工作模式。
针对跑道运行区域,首都机场进行了网格化分区,紧密结合猎鹰驱鸟、猎枪、驱鸟炮车、生物驱鸟车四种手段,形成各条跑道的“驱鸟作业单元”。其中,猎鹰驱鸟是首都机场跑道“驱鸟作业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实际测试与应用,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特有的生态驱鸟手段。首都机场紧跟航班运行状态,根据现场鸟情动态调整猎鹰放飞区域与作业方式,实现常规鸟情巡视与猎鹰驱鸟“双值守”的目标。
此外,首都机场将鸟击残留物鉴定工作也纳入“4+4”鸟情预警响应机制。在鸟击事件发生后,首都机场能够第一时间开展鸟击残留物DNA鉴定工作,“快、稳、准”地获取鉴定结果,并及时发布鸟情预警信息。今年初以来,首都机场已完成45起鸟击残留物DNA鉴定,鉴定结果不仅为驱鸟保障员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夜间迁飞鸟类、航路鸟情信息,并且通过规律性数据研究,为未来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科技赋能
实现防控“智慧化”升级
为有效应对鸟类秋季迁徙飞行高度范围广的难题,首都机场及时启用鸟情预警平台,旨在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实现鸟情实时探测。该平台由光电探鸟系统和雷达探鸟系统组成。其中,光电探鸟系统具备近距离、精准识别的能力,覆盖飞行区围界以内核心区,重点面向跑道范围,可实现大中小型鸟类的高清探测;雷达探鸟系统具有远距离、多目标追踪的能力,探测范围达8公里,覆盖鸟类关注区,可研判鸟类活动情况,把握鸟类分布态势,指导生态治理。
目前,鸟情预警平台已融入首都机场鸟类防治“三级分区”的管理实践之中,有效解决了鸟类秋季迁徙时间跨度长的难题。鸟情预警平台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能够根据鸟类夜间迁飞的特征提供对应的夜间鸟情探测服务。同时,该平台还接入了现场鸟情巡驱车辆GPS信息和驱鸟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可根据鸟情探测情况,及时对现场驱鸟人员和设备进行调度,努力实现探驱一体作业。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徐静、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