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慧机场建设的扎实推进,机场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机房小间作为机场信息系统的核心载体,其管理成效直接关系到机场运行的安全与效率。
近年来,首都机场在机房小间管理上不断探索创新,从生命周期管理、资源容量利用、管理体系完善、智慧安全创新四个维度持续提升机房小间安全管理能力,为智慧机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护航全生命周期管理
机房小间作为机场信息系统的物理基础和平稳运行的关键命脉,其生命周期管理与系统安全运行、智慧化建设和旅客服务质量提升息息相关。在机房小间运行过程中,首都机场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运维管理体系,结合生命周期制定针对性措施,开展定期巡检、维护保养、故障排查等,确保机房小间设备稳定运行。
2023年,首都机场联系相关方开展弱电小间清理专项整改工作,通过梳理闲置设备,结合东西区弱电小间使用年限、运行环境等情况,针对“可立行立改”“可有限整改”等不同类别的弱电小间制订了相应整改计划。截至目前,首都机场已完成共计200余间弱电小间的清理工作。
此外,首都机场每季度还会进行主用线路及备用线路可用性检测,在重点小间配备物联网测温设备,监控小间运行环境,减少运行安全风险。针对UPS(不间断电源)、空调等关乎运行的基础设施设备,首都机场制订了科学的更新替换计划,避免设备老化带来安全隐患,为机场信息系统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实现资源容量最大化
随着首都机场智慧化建设持续推进,首都机场的信息系统数量也在急速增加,机房小间资源日益紧张,资源容量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据统计,首都机场6个主要核心机房及25%的弱电小间资源已接近饱和,无法满足新增业务需求。面对挑战,首都机场从闲置资源清理和机房容量扩充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自2023年8月至今,首都机场的闲置资源清理工作颇有成效,共释放机柜资源750U(约18个机柜空间),助力总用电量减少6%。
而在机房容量扩充方面,为落实绿色机场建设要求,2024年1月,首都机场完成了GTC(地面交通中心)新主机房建设。该机房是首都机场建设的第一个绿色机房,具有低碳节能和智能监控等特点,可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机房小间的运行数据,实现对电力、网络等资源的精准调控。
与传统机房相比,绿色机房可节约建设成本约10%,并可多提供1倍的机柜空间,年节约电费成本约70万元,占该机房总电费的34%。绿色机房不仅降低了能耗成本,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推动机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管理体系规范化
完善的管理体系不仅是机场高效、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石,更是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所在。
根据往年数据,首都机场每年机房小间施工监管时间近8000小时。通过总结经验、剖析典型问题以及梳理机房小间运行安全风险,首都机场制定了《弱电机房管理规范》及《施工管理规范》,编制了以安全为核心,以管理流程、相关方监管和资源管理为三大抓手的“1+3”管理标准。管理标准明确了机房小间管理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安全要求及监管要求,为相关方开展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监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2023年,首都机场在机房小间开箱清洁、库房整理专项工作中,打造了30个精品小间和4个5S管理标准级别库房,固化并提高机房小间管理标准。利用红外测温等技术,精品小间可主动排查安全隐患,监管人员可通过视频监控手段规范和监管相关方日常维护及施工作业,确保机房小间整体运行安全。
提升智慧安全新高度
在智慧机场建设过程中,智慧安全管理已成为机场机房小间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首都机场积极探索智慧安全管理创新路径,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提升机房小间的安全管理水平。
首都机场积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对机房小间的智能化管理。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机房环境、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机房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机房故障的智能预测和自动排除等。
目前,首都机场已在3号航站楼弱电小间试点构建动环监控系统,探索利用AI数据分析等技术,对机房小间运行环境、资源使用效率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预测,提升机房小间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未来,首都机场将持续探索智能巡检机器人、AR(增强现实)等创新手段,融合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先进技术,实现对机房数据的远程采集记录和实时感知监控,逐步实现机房小间运维降本增效。与此同时,首都机场将继续深化机房小间管理创新,挖掘智慧安全管理潜能,推动智慧机场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