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高翔)
2020年5月21日16时,原本晴朗的北京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紧接着,一场急雨不期而至。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大厅里,负责机场防汛工作的工作人员紧盯着电脑屏幕,有条不紊地汇报雨情信息,部署防汛工作。屏幕上不断刷新的数据、图表信息,是机场区域的实时降雨量、水位、积水重点区域、泵站运行情况等防汛关键数据,而这些数据,全部来源于首都机场针对防汛工作特别定制开发的应用系统——智能防汛系统。
需求催生项目
2019年2月,为解决传统防汛工作模式中存在的信息传输效率低、关键数据不完整等问题,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和信息科技部牵头,联合股份公司公共区管理部、飞行区管理部以及首都机场动力能源公司、首都机场物业公司,成立了智能防汛系统联合工作组,启动针对首都机场关键区域的智能防汛系统研发工作。
智能防汛系统实现了精细化防汛GIS地图、降雨仿真模拟推演模型、防汛监测物联网系统以及防汛业务移动端应用,为防汛业务提供了辅助决策和支撑保障,使首都机场防汛工作从过去相对滞后的粗放化管理,转向信息化、精细化、实时化管理模式。
技术成就效率
智能防汛系统采用气象预报、雨水泵站运行数据监控、防汛关键区域视频监控、云端数据校验分析等手段,实时获取雨量、水位等防汛关键数据信息。据了解,智能防汛系统的数据实时上传效率最高可达1次/分钟,与传统工作方式相比,防汛数据的传输时间每次可减少20分钟~30分钟,大大提高了数据统计效率。
首都机场的智能防汛系统还定制开发了“降雨模型”,能够实现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内积水及内涝情况的高精度动态仿真模拟推演。结合仿真模拟结果,防汛指挥中心可根据防汛预案提前采取相关措施。“降雨模型”采用管网水力动态模型、数字化仿真以及非恒定流体运动学等前沿技术,将机场范围内的管网、泵站、水体等视为一体进行模拟推演计算,采用支持高频度运算的模型封装技术以及线耦合数据运算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模型的实时动态运算,内涝模型技术达到国内行业应用领先水平。据统计,智能防汛系统目前能够在5分钟内完成11.6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涝模拟计算,且内涝积水点识别效率不低于90%,仿真模拟计算精度误差在10%以内。
除此之外,智能防汛系统采用Docker+微服务的模块化平台封装技术,可满足各部门岗位人员对系统界面和展示内容的个性化需求,轻松实现平台定制化及前端调整的目标,有效提高防汛工作效率。
态度决定深度
智能防汛系统自2019年启动研发以来,联合工作组的所有成员秉承“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不断打磨系统功能和展示内容,即便是在汛期结束后,也依然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式,不断验证、分析以及优化系统功能。据统计,系统自2019年7月试运行以来,共发布降雨模型推演结果21次,发布雨量、液位及流量等有效数据共计6000余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实时监控、精准分析、及时预警、优化调度、快速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在首都机场集团公司2020年度科技创新奖评审工作中,“智能防汛系统”荣获科技创新二等奖,正式编入首都机场2020年度防汛手册,成为首都机场防汛工作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续,首都机场计划进一步升级系统,不断提升其统对机场防汛工作的支撑作用,用科技为机场在雷雨季节的运行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