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方洁 朱南 陈天岩)
首都机场作为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承担着连接世界与中国的重任。随着航班量的增长,首都机场的运行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在夜间停航维保期间,如何在保障飞行区内相关施工的同时,保证机场运行的安全和效率,成为首都机场落实“平安民航”建设要求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云祥班组成立课题小组,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编制出《防航空器计划与停航维保区域冲突程序》(以下简称“程序”)。通过自动化的施工区域风险识别方案,该程序可实现“一键明晰影响区,远离错忘漏风险”,大大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度和效率,为首都机场机坪管制安全管理带来了智能变革。
夜航挑战灵感启航
2023年7月的某个夜晚,受到傍晚雷雨影响,部分航班推迟至午夜落地,深夜的首都机场机坪异常忙碌。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当天飞行区内道面异常需要抢修,施工占用大量机坪面积,导致落地航班不得不在地面绕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航班、每一辆拖车都可能误入施工现场。这带来了安全隐患,降低了航班运行效率,也影响了旅客出行体验。“要是能迅速判断施工影响范围,管制员就可以提前做好航班滑行风险提示,避免航班误入施工区域,使航班滑行路径更加合理、高效”。作为当天值班的机坪管制员,赵佳明立即在现场总结并穷举了受影响的机位,用来提示当晚的拖曳任务。短短数行内容,立竿见影地减轻了机坪管制员现场指挥的负担,同时也有效减少了航班运行风险。为什么不设计一个程序,对夜间停航维保的影响区域进行自动识别呢?说干就干,云祥班组很快成立了向云端QC小组,并围绕该课题进行积极探索。然而,问题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停航维保计划通常涉及多家单位,审核流程冗长烦琐,且严重依赖人工经验。要将一项原本纯人工的业务升级为智能的系统程序,这条智慧创新之路看起来不那么好走。
锚定方向智能构建
停航维保是机场扩建和维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它在推动机场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挑战。对塔台上的机坪管制员来说,一个能准确识别施工影响区域风险的自动化程序,将大大提升管制指挥的安全水平和工作效率。小组成员在对业务流程进行分解时发现,机坪管制员在接收到飞行区发来的施工计划后,须人工审核施工区域影响的时间和范围,然后与飞行区进行电话核实,最终确定审批结果。这种传统审核程序依赖主任管制员的人为判断,即使在增加主任管制员复核的情况下,不同管制员就同一份停航维保计划的准确性判断仍存在差异。因此,制定一项客观、科学的标准,对风险进行自动判断,成为此次研究的核心。受到区域车位引导系统和主干路视频检测器优化布设启发,小组成员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采用本场区CAD图作为数学逻辑关系的数据源,将机坪的地理分布与系统的数字标识以穷举法进行一一对应,遍历每一种机位组合,直到审批的施工范围与受影响的机位情况以穷举组合的方式相匹配,确保首都机场机位和滑行道的数据覆盖率达到100%。通过这种方式制订的自动判断方案,可以让管制员在输入每日施工范围后,系统自动生成受影响的区域提示。相关提示经人工复核确认后,即可通过系统和人工的形式进行审核结果的快速、准确发布。
成效显著安全升级
自该程序投用以来,首都机场施工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度显著提高,同时减轻了机坪管制员的工作负担。今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程序的试点投用使施工计划错误次数大幅减少,审批时间也有所缩短。“我们对程序投用前后两个季度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新程序投用后,施工计划错误次数减少了80%。同时,新程序也缩短了审批时间,减少了各单位通过电话等媒介进行信息核实的频次,核实次数减少了近35%。”机坪管制业务经理李杰超这样介绍新程序为机坪管制施工审核工作带来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机场运行的安全裕度得到了提升,带来了更加安心、便捷的旅客出行体验。“新程序实现了机器辅助判断受施工影响的机位,做到了判断流程化、人机结合,极大地避免了以人为核心的风险管控方式。”李杰超说。该程序现已在首都机场机坪管制的所有班组全面应用。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全国QC小组成果发表交流活动(第二期)中,首都机场向云端QC小组以该程序为基础撰写的《研发飞机滑行与滑行道关闭冲突防范程序》案例被评为“专业级”成果。随着《防航空器计划与停航维保区域冲突程序》在首都机场的深入应用,首都机场在“平安民航”建设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程序以精准的风险识别、高效的自动化处理,不仅有效消除了夜间停航维保期间的安全隐患,突破了效率瓶颈,更体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展望未来,首都机场将继续秉持“平安民航”建设理念,依托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深化智慧机场建设,持续优化运行管理流程,提升服务品质和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