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航领域,“低慢小”升空物是指飞行高度在1000米以下、飞行时速小于200公里、雷达反射面积小于2平方米的航空器和空飘物,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风筝、孔明灯等都包含其中。此外,随着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人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因其飞行速度快、具有一定破坏性,可能会对机场运行及航空器飞行安全产生较大威胁,成为“低慢小”升空物的重点关注对象。
为确保净空安全,首都机场以实现“主动防范”为目标,积极探索“低慢小”升空物全过程科学有效的管控方式。目前,首都机场自上而下、多线并行,构建起以“综合管理系统”为支持,以固化“一体化防控机制”为核心,以“人防+技防”为手段的管控体系,使“低慢小”管控系统建设和工作机制成为保障首都机场净空安全的一把“利器”。
解锁“第三只眼”,实现“看得见”
目前,虽然国内绝大多数机场采用人工巡查的方式防范“低慢小”升空物,但随着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单纯的“人防”已经不能满足机场高标准安全运行的要求。因此,准确高效识别“低慢小”升空物,已经成为机场在净空防治工作中的关键一环。
首都机场结合运行实际,经过初期布局选址、长期摸排调查、后期走访交流,对现有的无线电频谱探测、光电跟踪、雷达探测三种“低慢小”探测技术进行了逐一对比分析,并将其与人工巡查相结合,探索识别新模式。因无线电频谱、光电、雷达探测技术各有其局限性,为了让各种探测技术发挥最大性能,首都机场在机场周边范围内科学选点、合理架设,在保证信号能够良好传输的前提下覆盖要求的探测范围。
综合考虑技术优势和成本因素,同时结合设备性能和地形特点,首都机场历经10个多月的尝试努力,不断更换架设地点,测试探测信号,最终在机场周边成功架设一定规模数量的无线电频谱探测设备、光电跟踪设备和雷达探测设备,确保机场附近净空无人机监控“眼观六路”。
构建“数据中枢”,实现“看得全”
就首都机场而言,机场净空巡视检查区面积约1050平方公里,而前期投入的多套无线电频谱、光电及雷达设备均架设在机场附近,有效覆盖面积约为260平方公里。因此,使用传统人工巡查方式,机场净空巡视检查区仍存在部分探测“盲区”。
因此,首都机场特别针对无人机,以“无人机开机即预警”为防控工作目标,积极联合公安部门,通过采用专用设备、限时开通权限、安排专人值守等一系列特殊措施,共同推动实现了“低慢小”管控平台净空区内无人机实时报警功能,并可直接显示无人机飞行时所处的经纬度、飞行高度、飞行轨迹等详细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首都机场还启动了“首都机场重大航空运输任务保障‘低慢小’升空物综合防控指挥系统”开发项目,将后台探测信息与现场巡查车辆等数据全面融合,探索集探测设备报警数据、现场实时数据于一体的防控指挥系统,力争实现机场净空巡视检查区全范围、全时段无人机及其他升空物的有效探测。此项目的启动,为“低慢小”升空物防控的高效处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凝聚联防合力,实现“摸得着”
在解决了“看得见”和“看得全”的问题之后,首都机场还基于“低慢小”管控平台,凝聚多方力量,固化管控机制,形成应急处置的强大合力。
一方面,首都机场针对内部净空巡查人员自身情况,采用网格化分区管控模式,合理分散值守力量,确保收到本区域发生异常情况的通报时,巡查人员能够及时抵达现场处置;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净空业务、标准通话及无人机反制等专项培训,持续提升净空巡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此外,首都机场还通过不定期的桌面推演和现场实战演练,在“实战”中检验及提高巡查人员现场处置能力。
同时,首都机场也探索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管控工作机制,积极联合外部单位,如具有无人机管治执法权的公安部门、参与应急处置的政府部门以及对航班进行动态调整的空中交通管制部门等多个行业和地方单位,制定并固化了信息通报和应急处置方式。通过多方联合、多线并行,各单位共同参与无人机等“低慢小”升空物的控制与打击,以强大的联防合力,牢牢守护首都机场的净空安全。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刘欣仪、刘洪涛、王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