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文娟、马砚闻
为持续推进绿色机场建设,保质保量完成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各项任务要求,首都机场精心“排兵布阵”,采用了引入高新技术铸造核心环保力量,建立制度体系持续养成环保习惯,灵活自主创新逐一攻克环保难关,多维培育国标、行标专研环保人才等四招“秘籍”,为决战决胜蓝天保卫战保驾护航。
攻坚克难:以精尖技术为矛
在多个蓝天保卫战重点项目中,首都机场以科技为引领,针对不同项目需求,因地制宜引入高精尖技术,逐一突破难关。
近期上线的西湖湖面光伏项目是首都机场首次采用光伏和较大规模储能装置相结合的设计,实现日间发电、夜间使用及波峰波谷用电合理调配,并通过限位锚固的方法确保了光伏板在水面稳定漂浮。光伏板在收集光能的同时,可适应水面变化,不会因风浪造成大范围移位或倾覆。首都机场光储用一体化项目的装机容量为81.84千峰瓦,储能容量为400千瓦时,预计全年发电量可达9万千瓦时,可供10个高杆灯工作2500小时,每年可节约电费超过10万元。在整个设施的生命周期内,预计可节约电费约255万元。同时,水面光伏项目每一块电池的背板均设置有传感器,可以将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系统,任何电池出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发现。此外,储能柜中的温度、湿度、视频监控画面、各路用电情况、故障信息等诸多数据也可汇集到监控系统。监控系统与首都机场节能公司值班室相连,以便运行维护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储能柜与光储用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情况。
严格执行:以制度规范为盾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首都机场始终坚持“文武双全”。如果说高精尖技术是“武”,那制度规范便是“文”。
秉承着“尊重标准、吃透标准、定制标准”的理念,首都机场先后从土壤、航空净化站、雨水管道系统排污、水环境检测、生活垃圾管理、道路维护及保洁、施工现场扬尘管控等方面建立并完善7项制度文件。制度的制定并不是工作的结束,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首都机场将这7项制度文件作为“坚强后盾”,严格执行规范和标准,定期开展环保风险隐患自查自改工作,将制度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各项工作成为日常的习惯,扎根心中。
因地制宜:以创新驱动为计
在首都机场的绿色机场建设中,创新是解决当下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例如,在首都机场西航空净化站出水水质提标改造项目中,在提升水质标准的同时要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对此,首都机场加强了西航空净化站临时措施运行,重点关注薄弱点,创新性地提出优化改造鼓风机供风管道的方式,以确保污水处理的曝气池溶解氧浓度,从而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地达到新标准,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通过这种方式,西航空净化站的出水也首次在首都机场实现了就地回用。目前,就地回用的出水已应用于首都机场道路扬尘湿化,日均使用量约16吨,后期还将推广应用于绿化浇灌、车辆清洗等领域,形成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此外,首都机场还开创性地运用QV潜望镜、CCTV机器人排查等新方法,配合水质检测及针对性用药治理,成功实现机场周边小中河水质达标,并有效解决了雨污混流隐蔽等封堵问题,确保平安度汛。
众志成城:以“群策群力”为谋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首都机场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开展工作。首先是广泛动员首都机场各合约商及驻场单位。首都机场在做好自身员工管理的基础上,广泛集结合约商及驻场单位的力量,面向各单位开展专项环保培训、明确环保任务指标,并运用合约管理的手段,监督检查环保工作落实情况,确保蓝天保卫战精神从“管理层到执行层”“从甲方代表到一线作业人员”逐层逐级扎根发芽;其次是鼓励培养环保专业“大拿”。首都机场自主培育环保能手,促进一批青年成长成才,在水、气、声、渣等多方面出谋划策、各显神通。
未来,首都机场将充分利用好既有的四招“秘籍”、不断研创新的“招式”,积累“战斗经验”、丰富“战斗技能”,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持续助力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