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春后,北京受多重季风影响,城市上空风向变换频繁,变幻莫测的风给依靠逆风起降的航空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在风向变换时,机场跑道的起降方向也要根据风向风速进行调整,以确保航空器飞行安全。而这期间,如果进港航班不想在空中大幅度绕道,就要尽快按原方向落地;而需要以新方向起飞的航班为了避免与落地航班发生冲突,就要在地面长时间等待,由此导致出港航班延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提升跑道换向期间的航班正常性,增强旅客幸福感,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极星班组成立了课题小组,从优化管制服务的角度出发,开展了“跑道换向效能提升”专项工作。
提前干预 滑行路径“择优而取”
课题小组经统计分析发现,自塔台通知换向起,原方向落地航班对跑道的平均占用时间为14分钟,而新方向起飞与原方向最后落地之间平均存在2分钟的时间差。这就意味着由于风向改变,换向使出港航班等待约16分钟才能起飞。这代表现行程序存在一定优化空间,而要想收到理想效果,必须更新机制,以满足复杂情况下的运行要求。
换向期间,为减少出港航班等待时间,课题小组在考量影响起飞因素后,聚焦跑道资源占用问题,以穿越跑道滑行的航班作为第一突破口,从内部出发重新制订跨区飞机运行方案。
课题小组将过去以“分散地面流量、减轻工作负荷”为目的的穿越跑道滑行路径,变更为适时采用北侧U形滑行道绕行的模式,让跨区飞机远端运行,避开跑道区域,从而减少出港航班等待时间,进一步提高离港效率。
“使用U形滑行道代替穿越跑道会增加陆空通话,还涉及机坪管制与塔台各管制席位之间的提前沟通配合,也会额外占用指挥员的协调与监控精力。”课题小组组长张轩铭说,“但从结果来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这样做可以释放起飞功能跑道资源,在跨区机组总滑行距离与原先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为出港航班赢得3分钟的时间间隙。这对争分夺秒的机场运行来说至关重要。”
双向发力 长效消除“有缝衔接”
考虑到换向期间跑道存在“缓冲期”,离港飞机推出、跑道换向信息通报等管制工作需要前置进行,以尽可能避免时隙资源浪费。为此,课题小组认为,调整指挥模式,实现新旧方向进离港的“无缝衔接”,是破局的关键所在。
首先,首都机场从现有滑行道资源入手,引入了“等待区”概念,将靠近跑道的机坪范围滑行道作为排队等待区,专供换向期间的出港航班使用。由于等待区滑行道一次可容纳多架航空器,机坪指挥员可根据航班的计划离港时间、预计放行时间等各类信息提前做好出港航班排序。一旦时机成熟,等待区内的航班将被立即移交至塔台的相关席位,如期起飞。
其次,尽早获取跑道换向信息,便于对新方向出港航班推出和滑行方案进行优化。首都机场深入研究空管系统跑道换向程序,与塔台建立了更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明确换向信息的通知时间、细化通报内容,首都机场机坪管制人员能够更及时、主动地获取重要数据信息,使出港航班提前进入等待区等待移交,与进港航班互不影响。其间,首都机场机坪管制主任席位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针对需要更换跑道的出港航班与塔台协调就近变更跑道,群策群力优化运行,避免飞机走“冤枉路”。
稳步建设 立足机制“常、远、行”
课题小组对2023年8月~10月跑道换向数据进行跟踪分析,发现换向期间出港航班平均等待起飞时间减少为12.77分钟,平均放行正常率为83.74%,较5月有17.07%的提升,创新初见成效。
为巩固现有成果,课题小组同步编制了《首都机场跑道运行方向转换程序》,并将成果提交给华北空管局塔台管制室共同探讨。在协调沟通会上,双方讨论了换向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类运行问题,并就《首都机场跑道运行方向转换程序》达成一致,该程序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未来,首都机场将持续对《首都机场跑道运行方向换向程序》进行更新和完善,并将其作为跑道换向工作的指导手册,保证机坪服务的安全性、规范化和常态化。同时,首都机场将进一步增强空地协同的前瞻性,与塔台管制、进近管制凝心聚力,持续深化三方合作,优化换向期间落地航班跑道的使用,从“常、远、行”三个维度不断提升,确保旅客出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