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雯燕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惊艳了世界,首都机场人保障冰雪盛会的热情也赢得了各国来访人员的盛赞。在冬奥保障的后方战场,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下称“建设中心”)紧紧围绕民航局“确保安全、优质服务、进出顺畅”的工作目标和“高效、专业、细致”的工作要求,圆满完成了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任务,用坚守和担当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
勇于抢跑,小角色有大贡献
2021年5月,在接到冬奥重大服务保障航站楼区域改造任务委托后,建设中心高度重视,迅速落实。项目管理模块负责人李震介绍:“按照部门工作部署,我们第一时间组建保障突击队,奔赴几个项目现场实地踏勘,结合保障专区功能布局、资源配置和保障流程等运行规划要求,很快确定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冬奥项目保障突击队是由建设中心第一党支部的8名党员和1名发展对象组成的,拥有多年项目管理经验的他们,一天内完成集结并主动放弃休假。整整7个月,他们开启了值班室和施工现场“两点一线”的工作模式,抢跑在建设“赛场”,夜以继日全力推动项目实施。
2022年1月4日,首都机场进入冬奥保障实战阶段,首都机场1号门前铣刨铺油项目、3号航站楼廊桥无障碍设施优化改进项目和航站楼旅客家庭卫生间无障碍设备设施改造项目相继进入收尾阶段。而此时建设中心接到了北京冬奥组委机场运行团队部署的一项紧急任务——将T3-D的405机位设置为冬奥行李应急保障专区。青年党员段迪接到任务后,在机场运行团队审议通过运行规划方案3天内,便迅速制订了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开启“技术抢跑”模式的他,巧妙地将旧设备用于围界及低压配电箱,不仅抢出时间,还节约了项目成本。他与工人不分早晚持续奋战,攻难点、抢进度,现场各项作业一刻不停。段迪回忆起那些奋战的日子,激动地说:“现场施工与时间赛跑,项目仅用了7天时间便完工并交付使用,有效提升了首都机场冬奥集中进出港航班行李保障能力和行李应急处置能力。”随后,段迪负责的3号航站楼出发层涉奥落客区围挡及消杀间调整工程也仅用时两天便完成。
齐头并进,瞄准保障“做加法”
冬奥保障期间,首都机场作为重点区域始终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强措施,全面加强建设项目安全管控工作,消除隐患风险,确保安全万无一失。2022年1月13日,建设中心组织召开全体合约单位冬奥保障工作视频会,对首都机场地区的安全形势和保障要求进行宣传贯彻,要求各参建单位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按照监管要求,加强施工现场日常巡视,开展不间断巡视检查,严格落实施工现场隐患排查及消防管理,严格落实冬奥保障施工现场特别管控措施,开展消防培训、演练,确保人员在岗在位、24小时值班值守。
同时,建设中心在首都机场冬奥保障能力建设上持续“做加法”。2021年8月,建设中心选派青年骨干——合同与档案信息管理工程师李晓芳——借调北京冬奥组委,担任机场场馆和基础设施经理,对接相关单位,负责机场场馆临时设施建设和改造。保障期间,面对时间紧迫、疫情防控等多重压力,她克服困难,积极沟通协调建设单位、业主单位、疾控中心和施工单位,确定每一项临时设施的点位及建设标准,协调人、材、机进场,以最快速度解决每一个问题,圆满完成了临时设施建设以及赛时闭环维保工作。机场场馆共搭建室内单双层围挡约1600米、室外防风围挡约260米,还建设了医疗室、治安处置室、消杀室等临时设施及相关配套,这些都是李晓芳夜间奋斗的建设现场。她说:“非常感谢单位给我机会参与冬奥保障,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所有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率先领跑,科技创新见实效
为做好冬奥保障工作,同时为四型机场建设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首都机场在建设项目中引入新科技、新应用,积极践行“智慧冬奥”建设理念。“冬奥保障区域新广播系统升级改造中采用的Q-SYS Core 5200系统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大型数字音频公共广播系统,其主要设备系在国内外机场首次应用,自动化程度高。”项目负责人张健介绍,“在保证系统可靠性和运行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首都机场广播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首都机场持续绿色创新。在3号航站楼29座廊桥无障碍基础设施优化改进项目中,为增强坡道区域防滑性,首都机场创新性地使用了“低碳、绿色”的地毯。项目负责人刘赫介绍,“这些地毯共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吨,相当于一辆汽车行驶157703公里产生的碳排放”。“低碳、绿色”地毯的使用,保障了无障碍设施安全高效运行,更践行了“绿色冬奥”及建设“绿色机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