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基层人才需要历练,如同在树木的茁壮生长中,风雨的洗礼不可或缺。作为生产运行一线岗位,首都机场机坪管制员负责保障本场航空器高效运行,同时肩负着地面安全生产重任。因此,机坪管制员既需要针对机坪指挥工作编制工作手册和业务培养计划,同时也需要与机场其他模块、部门和单位开展广泛的沟通交流。为满足现有需求,创新化的人才培养改革迫在眉睫。
明方向 提升培养“高度”
机坪管制业务升级难点是将培养重心从提升人员的管制业务能力转移到提升综合能力上。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机坪管制模块管理者从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纵向”干预,力求打破见习指挥员到放单人员之后的培养“天花板”,让员工看到更多职业发展机会,避免其取得资质后产生故步自封的心理。
机坪管制模块参考了公司整体的人员培养模式,制定出可帮助机坪管制员学习其他业务的轮岗制度。首都机场运行一线大厅的指挥协调席和机坪模块后台被设为轮岗岗位,使机坪轮岗人员能立足部门内部,深入了解其他席位职责并协同开展工作。在对接涉外事宜的过程中,轮岗人员扮演了承上启下的角色,有效增强了自身岗位业务能力。
破桎梏 拓展资源“宽度”
对机场运行“中枢神经”的指挥协调工作而言,机坪管制员的加入将为异常事件处置、航班正常性提升、信息解读拓展视角。“以往在信息通报过程中,我们通过AIP图(航行资料汇编)确认航空器应急事件发生地点。”一线值班经理介绍,“有了机坪管制员背景的同事协助解读信息,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航空器对滑行道的占用情况和影响范围,对于提高处置效率有很大帮助。”
此外,对轮岗人员而言,“互惠共赢、双向选择”的轮岗理念也将机坪指挥员从“一眼望到天花板”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在轮岗中,他们将已有的指挥经验融入新平台的学习中去,有效联动机坪管制与外部运行业务,实现了拓展业务接触面和挖掘自身潜力的目标。同时,通过系统化地了解机场运行模式,轮岗人员能以“处置员”的视角补齐原先“通报员”的事件处理短板;在轮岗结束返回机坪岗位后,他们也能融合学习经验,为机坪管制运行手册、应急预案编制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
如此一来,在不增加人力成本的基础上,机场最大化调动现有资源,可实现部门层面岗位与人员之间的互补,也收到了人力资源成本降低、运行效率提升的效果。轮岗人员作为“联络员”,使得各保障单位之间的协同性、信息传递效率进一步提升,切实提高了各方在航空器不安全事件中的处置能力。
聚合力 延伸道路“长度”
为保证轮岗人员选拔公正,在轮岗计划启动之初,首都机场股份公司运行控制中心就建立了机坪管制综合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由运控中心党委牵头、支部主导,采用客观评价叠加主观评价的方法,充分考虑员工在岗位工作、支部工作两方面的作用,并通过表格加证明材料的形式,以百分制进行评价,制定了一套标准化的评选流程,为人员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撑。
有了党建的引领,轮岗工作在支部选拔、党员师傅“传帮带”过程中做到了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为较固定单一的岗位工作注入人才活水,焕发部门党建活力。直观合理的制度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将鼓励和引导员工横向对比自我贡献度,纵向审视自我发展。员工无须担心“闷头苦干,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转而通过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机遇机会,更加主动地将自身的职业规划向公司发展目标靠拢。这种机制营造了一种良性发展氛围,为机坪管制模块乃至部门层面构建了体系化、可循环的良好管理生态。
目前,第一批轮岗人员已陆续返回机坪管制岗位,第二批轮岗人员也于近期开展轮岗工作。轮岗的正面效应不仅体现在个人能力提升上,还体现在通过业务深度交流,各模块之间的业务壁垒被打破,从而进一步焕发机场运行管理机制的新活力上。首都机场期待以创新性人才培养改革,为全国机坪管制移交机场后基层人才优势的科学化运用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模式。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崔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