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蔡淼 陈锡慧
入夏以来,首都机场受本场或外站雷雨天气影响近50天,极大地增加了航班的正常放行难度和旅客保障压力。首都机场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运管委”)各成员单位通力协作,有针对性地调整运行方案,实时协调解决运行难题,全力保障特殊天气下首都机场航班安全、平稳、有序的运行。
创新:面对面会商协同区域保障
为进一步落实民航局关于增强机场运管委“主动性、敏感性、协同性”的指示精神,有效应对频发性雷雨天气,首都机场联合大兴机场、天津机场、河北石家庄机场、华北空管局以及各航空公司,经过多次研讨,首次确立了以区域运管委为引导,各单位协同“面对面会商”的常态化雷雨保障机制。“作为‘中国第一国门’,首都机场在细化落实‘一市两场’和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等方面,不断探索,积极与同行合作,通过多方协调联动,下好区域协同保障这盘棋。”首都机场运管委负责人介绍,“根据民航局气象中心发布的次日天气预警,我们会组织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空管中心、运管中心,通过线上视频会商讨具体的区域降效情况,并据此与三场运管委、各航空公司共同制订有针对性的次日航班保障方案。”
“面对面会商”自5月13日首次实施以来,共制订运管委航班计划调整方案66次,有效提高了民航流量管理决策在预战术阶段的精细化水平。
高效:实战中检验同步应急指挥
5月22日,根据民航局气象中心通报:首都机场受雷雨影响,17时~21时本场通行能力下降35%;15时~20时广州方向通行能力下降30%。首都机场运管委于当日16时启动“运管委协同运行一级响应机制”。在运管委会商室,运管委组织华北空管及各航空公司的运行专家20余名,在现场集中起来实时指挥协调航班放行。五小时内,共协调受限航班21架次,其中16架次放行正常。全天首都机场出港航班382架次,放行正常率为92.15%,平均延误时长仅为4分钟。
“自入汛以来,首都机场运管委共启动‘运管委协同运行一级响应机制’24次,持续总时长228小时,参会人员超过600人次。其中,最长一次从早晨6时一直持续到23时。”首都机场运管委负责人介绍,“运管委自2009年成立至今,面对特殊天气、特殊事件等运行情况,累计启动应急会商304次、1820小时,其中雷雨141次、冰雪70次、本场其他天气23次、中跑道大修12次、西跑道维修12次、航班正常保卫战6次、外站天气7次……可以说,首都机场每架次航班的平安起降,都离不开运管委的努力保障。”
探索:复盘专项研究沉淀宝贵经验
自2009年开始,首都机场运管委便开展了自动化协同决策机制研究和自动化协同系统研发工作。2012年,华北空管局CDM系统和首都机场A-CDM系统同步上线,具备航班计划调整、协同放行排序、保障进程监控、临界航班干预、延误原因判定、气象信息展示等多项功能,打破了航空公司、地服公司、油料公司等保障单位生产系统壁垒。CDM系统获得了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十七届全国交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A-CDM系统在民航局评估考核中获得A级评价。每次雷雨保障结束后,首都机场运管委会通过A-CDM系统汇总当日气象情报、流量管理措施,以及航班运行情况等数据,衡量制订的航班调整计划是否满足实际运行需求。通过复盘,首都机场运管委总结各地区在不同天气下,制定流量管理措施的规律,为未来雷雨天气的保障应对做好准备。此外,运管委组织空管和航空公司的运行专家成立专项课题组,研究空域结构优化、流量管理措施精细化,以及跑道运行模式等问题;探索“提高干线航班正常性水平”和“保障早始发航班出港”的新思路;开展雷雨季运行大讲堂,为机场和各航空公司一线工作人员梳理雷雨季航班保障的难点和痛点。
接下来,北京地区还将持续长达一个月的分散性雷雨天气,这对首都机场航班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挑战,首都机场运管委及各成员单位,将抓紧落实民航局相关要求,进一步细化保障方案,优化保障环节,加深多方配合,协调各方资源,全力保障雷雨季航班的出行安全,为打造围绕京津冀地区的世界级机场群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