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紧急出动!航空器发现火情。立即出动!立即出动!”凌晨3时,警讯传出、警铃响起,一场无提前通知、无脚本的航空器灭火救援实战演练在首都机场拉开帷幕。凌晨3时零1分,4辆消防车及15名消防指战员迅速出动,前往“事故”现场。
短短2分钟后,两辆主力消防车已分别停靠在待救援飞机11点钟与9点钟方向的作战位置准备供水。“组成搜救组,开始舱内搜救!”随着现场指挥官一声令下,8名消防战斗员组成的舱内搜救小组立即到达指定位置开启舱门,进入机舱搜救被困旅客及机组人员。
3时零9分,“1号车为9号车供水,3号车为11号车供水”。由两名战斗员组成的供水组开始供水作业。4时22分,通报“报告总指挥,所有被困人员22人已撤离至安全位置,现场明火均已扑灭完毕,无复燃迹象”之后,历经一个多小时的实战演练圆满结束。
类似的航空器实战演练在首都机场时常上演。为确保广大旅客的出行安全,首都机场消防救援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消救中心”)多年来积极探索,通过制定“静+动”结合的制度模式、采取“老+少”协同的学习方案等措施,实现新战斗员从“初出茅庐”到“披荆斩棘”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消防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
直面问题深剖析
作为肩负保护旅客生命及财产安全重要使命的“火焰蓝”队伍,首都机场消救中心承担着首都机场地区及周边8公里范围内的航空器灭火救援工作。队伍中大多数骨干员工来自地方消防队或者为部队转业,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可以很好地胜任救援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迁移,因大部分骨干员工超龄调岗,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员工逐渐增多,如何帮助新员工摆脱实战能力不足、经验欠缺、协调配合能力低的困境,实现应急救援工作过程的“游刃有余”成了摆在消救中心眼前的一道难题。
管理方法谋创新
针对这一难题,消救中心借鉴PDCA管理方法,创新采取“静+动”模式提升管理方法的科学性,通过制定计划、实施演练、查找问题、处置优化等方式,对提升队伍应急救援能力的各项工作进行闭环管理。
在制订计划方面,消救中心采取“静态计划+动态调整”的方式,通过实际演练总结经验,并结合行业的重点案例及事件查找训练的薄弱点,不断调整训练计划。在真正实施演练时,消救中心从“静态桌演”和“动态实战”两方面入手,推出“虚拟事件+747飞机训练”“桌面演练+实际拉练”“虚拟述职+现场履职”的训练管理方式,将实战训练融入日常的训练中,不断完善训练体系。
在查找问题方面,消救中心在“静态分析”之下采取“动态整改”的方案,分析工作中是否存在漏洞,持续更新职责内容、排查隐患、人员分工等内容。而在处置优化方面,消救中心则采取“静态岗责+动态人员”的方案,通过处理演练反馈的问题,在制度上不断优化救援过程中各项任务的职责及分工,同时通过人员动态调换的方法,将消防战斗员培养成应急救援的“全能手”。
此外,消救中心充分运用“老+少”的传统模式开展经验传承、技术传承、作风传承、设备管理传承,让年轻队员多积累经验,持续发扬传经验、帮业务、带作风的优良传统。同时,消救中心还研究制订新队员技能提升计划,定期考验新队员的学习效果,创造良好的师徒平台,确保每名新队员熟练掌握车辆的基础性能和专业器材的操作技能。
实战能力显成效
“静+动”结合的制度模式、“老+少”协同的学习方案,让首都机场的消防战斗员从“新手兵”转变为“老战士”。每名战斗员救援业务覆盖面更加广泛,每个阶段及环节的救援职责划分也更加清晰。
在该管理方法应用的一年期间,首都机场消救中心先后通过实战演练考核、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对战斗员的实战能力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实践发现,消防战斗员应对实火场景的熟练度和情景意识以及队员协同度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在应急救援过程中,每名消防战斗员都能掌握其各个阶段的救援职责和分工,有效应对设置的突发情况,锤炼了消防员的单兵作战能力,提高了队伍的应急救援效率,有效提升了队伍的整体应急救援能力。
未来,首都机场将坚持以提升队伍战斗力为标准,遵循“以练为战、贴近实战”的原则,不断创新训练方法,使训练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首都机场将持续推动训练实战体系建设,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靠得住、打得赢,为首都机场的消防安全保驾护航。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李洋、王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