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安全无小事”,这样的安全理念已经深深扎根于首都机场员工心中。为确保旅客安全顺畅出行,首都机场近期开展了一系列“最佳安全现场”试点建设工作,其中在机场建设施工方面,针对相关方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负责首都机场建设的相关方从业人员往往来自全国各地,对民航机场运行安全和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认识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借此次开展“最佳安全现场”试点建设工作的契机,首都机场股份公司建设项目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建设中心”)结合相关要求,选取了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行李系统升级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作为试点工地,与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一起,同频共振、同创共建,从规范安全行为、构建安全生态、建设安全文化三方面入手,助力机场施工安全管理能力提升至新的高度。
细化制度 指引安全行为
根据“最佳安全现场”试点建设要求,建设中心制订了部门级“最佳安全现场”建设方案,并成立部门“最佳安全现场”领导小组,按照方案计划,与相关方一起开展安全调研。在调研中发现,相关方工人对机场控制区相关规定理解程度不一。对此,首都机场从机场安全相关规定入手,与相关方共同学习安全管理规定、违禁物品清单、典型安全案例等,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参建各方安全意识,最大限度杜绝不安全行为,使管辖施工区域处于安全状态。
同时,建设中心汇集《机场建设管理规定》《员工岗位手册》《建设中心防疫手册》等制度文件,施工单位整理《特种工岗位操作规程》《施工现场各级人员岗位手册》《项目应急预案》,监理单位收集监理工作相关制度文件。随后由建设中心将多项文件汇总整理,结合首都机场各区域、各时期的施工特点,有针对性地提炼成安全制度汇编。
此外,建设中心同参建各方一起细化分解各项任务,结合“最佳安全现场”评价标准,逐级分解每项任务,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负责人,标明完成时间,写明注意事项,最终形成包括64项分解任务在内的“最佳安全现场”工作任务清单,为“最佳安全现场”建设提供了具体指导。
立体管理 构建安全生态
首都机场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涉及众多相关方,尤其是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工人数量多,年龄普遍较大,同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学习能力较弱,这就导致其对相关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内容存在听不懂、记不住、说不清的现象。
为避免这些问题导致的不安全施工行为,提前规避机场运行风险,建设中心建立了立体式管理模式,从硬件设备、体验式教育入手,牢牢牵住相关方安全管理这个“牛鼻子”,构建安全生态。
相关方工人在首都机场施工前,通常缺乏对机场隔离区、控制区的理解,而“最佳安全现场”施工区域在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行李后厅,属于机场控制区。为避免工人误入其他运行区域,建设中心采取技防措施,在“最佳安全现场”施工区域门口设置旋转闸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有效防止人员随意进出相关区域,确保机场运行安全。
同时,结合当前疫情形势,为确保施工现场各方人员落实消毒要求,建设中心联合相关方在“最佳安全现场”施工现场入口设置了智能感应消毒通道。进入施工区域前,相关方工作人员都将先进行全身雾化消毒,杜绝了未按要求消毒的情况,确保了施工现场安全。
此外,为将相关方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建设中心联合相关方将综合用电、安全帽撞击、消防灭火等安全体验设备搬进施工现场,把对工人的安全教育从传统的口号式、开会式教育转变为体验式培训,使得安全教育更加生动有趣、直观易懂,进而有效增强工人的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其劳保用品穿戴。
全面学习 共享安全文化
有了相关制度指引和设施设备管控,建设中心进一步带领相关方学习安全文化知识,牢记“三个敬畏”,不忘安全初心,通过全方位、各层级的安全学习,打造了具有首都机场建设中心特点的安全文化形态。
在文化形态打造过程中,建设中心牢牢抓住三大重点:一是共同识别项目风险源,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并对风险管控清单上的风险进行分级分类,将核心风险标成红色、做成展板并悬挂在工地醒目位置,建设中心按责任拼图每日对现场进行巡查,施工单位每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监理单位每日进行安全教育并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查;二是建设中心邀请相关方共同参加部门“鲁班学社”学习,每月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学习,公司内部安全规章学习、动电规范学习、高空作业规范学习等;三是建设中心在同相关方一起的安全学习中融入首都机场安全文化理念、安全目标、安全管理特点等内容,与相关方共同发现施工现场安全隐患,并在“1-2-1”系统中完成闭环整改。
首都机场以“最佳安全现场”试点建设为契机,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安全管理研究,及时总结管理创新经验,初步建立保持安全行为状态、构建安全现场生态、打造安全文化形态的首都机场建设项目安全“三态”。
未来,首都机场将进一步发挥科技赋能、同创共建、使命担当在“三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升首都机场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筑牢首都机场安全屏障。
(首都机场股份公司 崔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