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季鸟类迁徙季又拉开了序幕。为了保障飞机的运行安全和旅客的出行安全,首都机场股份公司飞行区管理部提前布局,采取多种措施,为即将到来的秋季鸟类大规模迁徙做好了准备。
科技助力 预警早知道
首都机场建立了“飞常好鸟情共享平台”,可实现全国迁徙鸟情信息的共享联动,该平台已完成鸟情录入、鸟情查询、案例学习、鸟类识别等多项功能开发。截至目前,平台共发布鸟情信息688条,共有会员260余人。未来,该平台还将实现全国机场鸟情大数据共享、各机场鸟类活动智能分析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对鸟情做出预警,并提早布控。
为掌握鸟类迁徙规律,首都机场每年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来到首都机场现场与驱鸟保障员共同进行生态调研。通过及时了解机场附近环境中各种鸟、虫、草的种类和数量,使驱鸟保障员做到心中有底,同时驱鸟保障员还不断探索各个环境因素对于鸟情防控的影响规律。比如,每次接到鸟击事件报告后,驱鸟保障员都会第一时间对鸟击的残留物进行采集,并利用首都机场飞行区内的DNA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迅速鉴定出发生撞击的鸟的种类,录入首都机场的鸟击事件数据库,为后续针对不同鸟种进行防治提供数据支撑。
生态治理 预防见实效
生态治理鸟情,其核心在于草。飞行区内的草作为食物链的源头,既可以为虫类和啮齿类动物提供栖息地,进而吸引鸟类捕食;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种子,吸引鸟类聚集。因此治理鸟情的关键,就是解决飞行区内草的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首都机场积极推进草种改良,将飞行区内原有杂草大量替换为不易结草籽、不易生虫的野牛草。首都机场通过干预食物链,减少鸟类食物来源的举措,取得了比较好的鸟情治理效果。而在其他未种植野牛草的区域,首都机场以增加割草频次的方式控制草高,同时辅以灭虫、土地平整等维保作业,影响虫类、鼠类的栖息环境,进而达到控制鸟情的目的。
此外,为进一步掌握首都机场附近生态环境对鸟类活动造成的影响,首都机场先后对周边的天竺公园及飞行区东侧的小中河开展生态调研。通过调研这些周边地区的鸟、虫、草情,调研人员综合分析了鸟类生存的栖息、觅食、繁殖三要素,生态环境中的草、虫、水与鸟类的关联度,并对相关区域进行持续监控,防止其成为鸟类活动聚集地。
多管齐下 治理出新招
近年来,随着首都机场附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良好的生态系统使得鸟类的活动更加频繁。与此同时,由于各种驱鸟设备长期“伴随”着机场内的鸟类,鸟类对其发射出的驱赶声波、语音逐渐熟悉,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也使得旧设备设施的驱鸟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首都机场在今年秋季来临之前早早谋篇布局,及时更换高空集束强声驱鸟器内置音频芯片,并持续推进驱鸟设备的迭代更替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驱鸟效果。在不断提升现场驱鸟设备完备性的同时,首都机场还成立了人工驱鸟队伍,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队员们手摇红旗,敲着锣鼓出现在驱鸟一线。通过这两种方式的配合使用,大大提升了首都机场内鸟类的压迫感,从而提升了驱鸟效果。
此外,首都机场作为国内第一家引入猎鹰驱鸟模式的机场,率先开创了生态驱鸟新模式。这种模式可通过引入更高级别的捕食者——鹰隼类的鸟类,达到“以鸟驱鸟”的效果。每天早上,猎鹰们将到跑道两端“上班”,进行驱鸟工作;在遇到航班数量频繁、需要重点保障的时候,还会“加班”增加驱鸟频次。鹰隼们的进驻,有力地震慑了首都机场附近的鸟类,为守卫首都机场运行安全增添了新的力量。
飞行区管理部